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实习生 张斓馨 庞泽超
日前,2025年盘龙城国际田野考古暑期学校顺利结业。自6月23日开班以来的35天内,中外学员们在来自中外名校的指导老师的带领下,开展了丰富的课堂专业学习与野外实习培训。
通过真刀真枪的实战,师生们在盘龙城遗址杨家湾发掘区,揭露了多层文化层,发现了灰坑、烧土堆积等遗迹,出土了大量陶片、炭样、动物骨骼等遗物。
主打“国际范”,授课教师来自多国名校
2025年盘龙城国际田野考古暑期学校受国际田野研究所(IFR)委托,由武汉大学牵头,与北京大学、香港大学、哈佛大学以及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、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、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等单位联合举办。
暑期学校立足近期盘龙城遗址考古研究目标,重点围绕田野发掘与整理、GIS与数字考古、陶石器技术研究、动物考古等内容进行学习与研究。授课老师来自武汉大学、北京大学、北京科技大学、香港大学、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,努力探索多学科融合育人模式,吸纳全球不同方向、视野、流派学者优秀的研究成果,把中国考古学的思想与经验向国际推广。
小小探方,饱经风雨也充满趣味
7月24日,2025年盘龙城国际田野考古暑期学校迎来最后一天田野考古发掘。在高温环境下,学员们严格按照考古操作规程,在探方中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。
“先用手铲刮面,然后判断遗迹。”武大历史学院考古学专业尹诗琪介绍到,学员们按照“从上到下、从晚到早”的顺序,用手铲刮去表层土壤,当遗迹露出后,从不同角度对遗迹进行拍摄、绘图,留下原始材料。
“因为是野外发掘,自然环境是遇到的最大的挑战。下雨时整个探方里面会积水,泥泞较多,发掘比较困难;正值夏天,除了冒着酷暑,森林里面还有很多蚊虫。”武大历史学院考古学专业任易阳表示。面对雨水和高温,暑期学校采取了多项应对措施——雨后及时排水,进行整体的清理工作;现场设置遮阳棚和风扇来降温,工地作业时间避开高温时段,并配备藿香正气水、电解质水等防暑物资,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,降低风险。
日复一日的发掘看似单调,但是一旦发掘出比较特殊的物件,比如铜器、石器等,学员们便难掩兴奋。
每次手铲起落,都是与古人的近距离对话
短短35天,盘龙城国际田野考古暑期学校以田野为课堂、以遗址为教材,让青年学生与千年文明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。“从土壤深处探寻历史的踪迹,每一次手铲起落,都是与古人的一次近距离对话。出土的石头、陶器等,都能够让我们从中了解古代人的生活面貌或者生活习惯。”任易阳说。
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校区历史学系的学生Otis Norton Tsang通过一个多月的学习,感触颇深。他说,这次来中国参加暑期考古实践,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,也感受到了中国考古的独特魅力。
不少同学也表示,这次经历非常难得,不仅从中了解到更多商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物质文化面貌,锻炼了田野发掘实战能力,还在交流学习中拓展了国际视野,与中外学员结下友谊。
万宝配资-万宝配资官网-配资公司平台-十大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